热变形的主要成因
平面磨床加工中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:
磨削热源:在磨削过程中,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和材料塑性变形会产生大量热量。这些热量会使工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,有时甚至可达数百度。
机床热源:磨床主轴高速旋转产生的摩擦热、液压系统温升(例如高黏度液压油摩擦发热)都会导致机床部件(如主轴悬臂)热膨胀,间接影响加工精度。
不均匀温度场:工件在磨削中通常一面受热而另一面相对冷却,这种 “上热下冷” 的不均匀温度分布会导致工件向上拱起变形。磨削完成后,工件冷却后就会产生翘曲。
工件热变形的综合处理措施
1. 优化磨削工艺参数
控制磨削用量:采用小切深、小横向进给量配合较高的纵向往复速度。一般进刀量控制在0.002~0.005 mm/横向行程,横向进给量选择0.1~0.5 mm/纵向行程,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磨削热的产生和工件的受力变形。
选择合适的砂轮:选用颗粒较大、组织较疏松的砂轮,有利于散热。较软的砂轮或开槽砂轮能减少砂轮与工件的接触面积,改善散热条件,从而降低磨削温度。
充分使用切削液:喷注足量的切削液不仅能有效冷却工件和砂轮,还能起到润滑、清洗和防锈的作用。良好的冷却条件可以显著降低磨削区的温度。
2. 改进工件装夹方法
针对薄片类等易变形工件,改进装夹方式是控制变形的关键:
垫弹性垫片法:在工件与电磁吸盘之间垫一层约0.5 mm厚的橡皮或海绵等弹性材料。当工件被吸紧时,弹性垫片可以补偿部分变形,使工件在近似自由状态下被磨削。
低熔点材料粘接法:使用环氧树脂、松香等低熔点材料将工件在自由状态下粘接到平整平板上,整体装夹进行磨削。这种方法能大大增强工件的刚性,减少夹紧变形。
真空装夹法:利用真空泵抽气,使工件在大气压作用下均匀受力夹紧。由于夹紧力较小且分布均匀,工件不易产生夹紧变形。
3. 控制机床热变形
改善液压系统:对于由液压系统温升引起的机床热变形,可以通过降低液压油黏度、提高其导热性来降低主轴悬臂结构的变形量,缩短热稳定时间。
应用温控技术:采用相变材料复合恒温构件等技术控制机床关键部位的温度。例如在机床立柱和磨头箱体中使用相变材料,能够吸收和稳定热源波动,减少机床热变形。
热误差补偿:通过高精度测量系统对机床热误差进行定量研究,建立热误差补偿模型。技术措施包括监测磨削区域温度和热流变化,并根据数据实时补偿,从而提高加工精度。
4. 特殊工艺措施
交替磨削法:对于薄片工件,可进行两面交替磨削,使两面的加工余量和应力分布趋于平衡,逐步提高工件的平直度。
变切深磨削技术:通过分析热-力耦合效应,采用变切深磨削轮廓控制方法,使磨削淬硬层深度分布更均匀,减少工件变形。
平面磨床加工中的工件热变形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从磨削参数、装夹方法、机床热管理和工艺创新等方面综合施策。通过合理选择砂轮、优化切削参数、改进装夹方式并应用先进的温控技术,可以显著减少热变形问题,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质量。在实际生产中,应根据工件的具体形状、材质和精度要求,选择最适合的组合措施,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。